陈绍恭会长在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授课讲稿

佛教传入中国后,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演变为十个宗派,即是禅、密、净、三论、慈恩、贤首、天台和通于大乘的律,以及小乘的俱舍、成实共十个宗派,各宗派讲经的方式分别有四种,即天台宗的五重玄义,贤首宗的十玄门,慈恩宗的五门分别,真言宗的十心开题。

1.天台宗讲经的方法一般都采用五重玄义,始于隋朝天台山智者大师所作的《法华玄义》,具备名、体、宗、用、教五种即。
①名即释名,即是解释本经的经名。
②体即是显体,即是表明本经主体(中心思想)
③宗即明宗,即是明确了解本经的宗旨
④用即辨用,即是辨别本经的主体和宗旨与其他经的不同
⑤教即判教,即是判定本经义理的深浅,或是佛陀一代时教的哪一个时期的言教。

2.贤首宗讲经是采用十玄门,开始于唐代清凉国师(即澄观大师)所著、体现华严思想的《华严大疏钞》。分别有十门: ①教起因缘:即是佛陀说法时的因素与条件。 ②藏乘所摄:藏是经律论三藏,乘是指声闻缘觉乘和菩萨乘。即是指本经是归于那一藏和被那一乘所摄。 ③義理分齐:每一部经有其義理。如般若以真空为究竟;瑜伽以妙有为主旨等等。 ④教所被机:机即指根基。有上、中、下不同的根基。 即是指某一教法对于某一类根机的人最契合,最容易受教。 ⑤教体浅深:即指经的義理深浅不同。 ⑥宗趣通别:即是指某一部经的主旨是通用于所有的宗派,还只是部分的宗派,有这样的差别要区分。 ⑦部類品会:部類是指某某一部,比方说:般若部,华严部等等。品会即一个品在某法会所说。 ⑧传译感通:即是了解译经人的时间,地点等等的时代背景。 ⑨总释名题:即是解释经题。并且阐述全经的義理。 *以上九门是解释经的题目。* ⑩别解文義:即是分别解释经文的義理。 贤首宗虽有十玄门,实只有二门,即经题和经文二门

3.慈恩宗(法相宗)的分别五门,开始于唐代窥基大师所著的《唯识述记》。分别如
下:
①辨时机,时即是指佛教有:有观、空观、中观,总称为时。机即是指上、中、下三种根机。总而言之,就是要辨明是哪一时的或针对哪一机而讲的佛教理论。
②论宗体:即是论述经论的宗要,中心思想。
③藏乘所摄:即是在三藏和五乘(佛,菩萨,罗汉,天,人)中属于哪一种。
④说教年主:年即是说经论的时间。主,即是能说的佛等五乘人。
⑤判释经文,即是能解释经论的内容。
*前四个讲经题,最后一个讲经文。*

4.真言宗:
即密宗。本宗的讲经方式有十门。开始于弘法大师所著的《十住心论》,并根据义理和所证境界的深浅来排例先后,共十种心的境界。
贤首宗是按从(时间)来讲的,而密宗是按横(空间)来讲的。
它开始于人天乘,终于密乘。十心分别如下:
①異生羝羊心,即是異于圣贤之心,这是比喻众生之心如有贪欲的公羊一样而得名。
②愚童持齐心,即是佛教的五戒或儒家的五常,就如那些童子,虽愚痴,但已经知道持戒。这些是人道所修的道德行为。
③婴童无畏心:即是天乘所修的十善以及四禅八定。修习这些可以生天。如那些婴童逐渐长大全,初生牛犊不怕虎,对于一切事情都没有怖畏心。
④唯蕴无我心:即是声闻乘人的心。声闻人听佛说法后修行开悟,已了解到五蕴身是和合的假我,同时也证到我空的境界。
⑤拨业因种心:即是缘觉乘,因为缘觉人根器较利,了知十二因缘的因果关系。通过逆转十二因缘的修行而证得缘觉的圣道果位。
⑥他缘大乘心:即是法相宗,因为法相宗主张万法唯识,依他起性等等,所以名他缘大乘心。
⑦觉心不生心:即是三论宗所主张的诸法缘起性空并以八不(不生、不灭、不常、不断、不一、不异、不来、不出)来显现和阐明佛教般若中道的思想。 而且还说,諸法不自生,不從他生,不共生,不是没有原因而生,并且称这种无生心为佛教第一义谛。
⑧一道无为心:即是天台宗的一念三千,即一念心具足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圆融思想。
⑨极无自性心:即是贤首宗的一真法界,贤首宗主张善恶皆无自性,并且还倡导四无碍,以上九门都是它宗派的内容。
⑩秘密庄严心:即是密宗的奥秘、非常人所能领悟的庄严妙相,即身是佛,即身成佛。

以上已经把四个宗派的讲经方法简单地介绍了,下面画一张表来归纳如下: 一、天台五重玄义 1.名:释......人法(立题)为名 2.体:显......真为为体 3.宗:明......体空名性为宗 (1.2.3.4.5.)经题 4.用:辨......持戒断欲为用 5.教:判......方等生酥为教相 二、贤首十万悬谈 1.教起因缘 2.藏乘所摄 3.义理分齐 4.教所被机 5.教体浅深 (1...10)经题 6.宗趣通局 7.部类*会 8.传译感通 9.总释名题 10.别释文义...经文 三、慈恩五门分别 1.辨时机 2.论宗体 3.藏乘所摄 (1...5)经题 4.说教年主 5.判释本文...经文 四,真言十心开题 1.异生羝羊心...凡外 2.愚童持齐心...人乘 (1.2.3.)世间道 3.婴童无畏心...天乘 4·唯蕴无我心...声闻乘 5.拨业因种心...缘觉乘 (4.5.)俱舍成实 6.他缘大乘心...弥勒或慈恩 7.觉心不生心...文殊三论 (6.7.)三乘 8.一道无为心...观音天台 9.极无自性心...普贤贤首 (8.9.)一乘 10.秘密庄严心...真言 (10.)本宗
(待续)

陈绍恭会长微信号